是壞孩子,還是受了傷的孩子?──從美國「創傷知情學校」談起

在美國加州,有一群老師正在接受關於兒童創傷(Trauma)的相關課程,這些課程教導老師理解孩子表現出的那些「壞行為」──像是情緒失控、推打同儕、搗亂上課秩序、不參與課程活動…等等──這些行為可能都是孩子過去創傷經驗的後果。「當孩子上課不參與、把頭靠在桌上、整個人情緒緊繃時,如果你理解孩子可能發生了一些事情,你就不會覺得孩子的行為是針對你而來。」一位參與訓練的老師說。

這是美國的「創傷知情學校」(Trauma-Informed Schools)──整間學校的人員接受關於創傷的訓練、理解孩子的脫序行為可能是來自過去受創經驗、老師們改變教學方式以及管教方法來防止孩子再度創傷 (Re-traumatize)、整間學校人員一起建立一個讓孩子身心都感受到安全的環境。美國已經有許多學校成為「創傷知情學校」,而美國麻薩諸塞州與華盛頓州更是在推廣全州內所有的公立學校都成為創傷知情學校。

到底,創傷經驗和孩子的「壞行為」有什麼關係?對於經歷創傷的孩子,學校老師又可以如何幫助?

ACE研究,揭開童年創傷與身心健康的關聯

1998年由Felitti醫師所發表的「負面童年經驗」研究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簡稱ACE研究)揭開了創傷對於人的影響。在1980年左右,Felitti是在加州一間治療肥胖症診所的醫師,他的病人在減肥療程中都表現良好,減掉許多體重,但他發現有許多病人在療程尚未結束前就放棄退出,退出率高達50%。為了想要了解發生什麼事情,Felitti醫生開始對這些退出療程的病人進行一對一的訪談,經過幾個禮拜,Felitti醫生從訪談中找不出有任何什麼異狀,直到某一天,Felitti醫師陰錯陽差問了一個本來沒有打算要問的問題。

「妳第一次有性行為的時候,體重多重?」Felitti醫生不小心問了這個問題。「40磅 (約18公斤)。」被訪談的女性病患回答。Felitti醫生以為自己聽錯了,又再問了一次,這位女性病患還是回答40磅,接著說,「是我四歲的時候,跟我的父親。」因為這個發現,Felitti醫生開始詢問其他退出診療的病患是否在童年時期遭受性侵,結果他發現在他訪談的286位病患中,大部分的人小時候都被性侵過。於是,Felitti醫師了解到,對於這些童年時期遭受性侵的病患,「吃」對他們是一種紓解情緒與壓力的方式;並且對於一些性侵倖存者,身體的肥胖可以讓他們感到安全,因為這樣的體態就不會「吸引人」。對於這些人,「吃」不是問題的根源,兒時性侵的創傷才是。

1990年,Felitti醫師在一個國際肥胖症研討會上報告的他的發現,但現場的聽眾不但不領情,甚至還有人在他報告時站起來跟他說:「你只是在為這些失敗的病人找藉口!」

於是為了正式研究童年創傷與身心健康的關係,Felitti醫師接下來研究了一萬七千多位成年人(主要都是白人、擁有大學學歷以及良好的工作),Felitti醫師在問卷中詢問了十種童年逆境,像是肢體虐待、性虐待、情緒虐待、疏忽、家暴、家庭酒癮問題…等等,這篇研究於1998年發表,就是現在著名的ACE研究。研究結果則是讓Felitti醫生不可置信,結果顯示,經歷過越多童年創傷的人,在成年時期有更高的身心健康問題,像是憂鬱症、自殺傾向、酒癮毒癮、肥胖症、高血壓、性傳染病、癌症、或是心血管疾病等等。(關於ACE研究可以參考文章「ACE研究: 受了傷的童年告訴我們什麼?」)

毒性壓力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情緒和行為

因為ACE的發現,學者開始投入創傷研究,而其中一個領域,就是受創經驗如何影響孩子的大腦。這些「創傷經驗」指的不僅僅是嚴重的肢體虐待或是性虐待,其他像是家長對孩子的疏忽、對孩子的身心需求沒有回應,或是家長不斷指責貶低嘲笑孩子、讓孩子覺得沒有價值;以及,孩子生活在目睹暴力的家庭或社區裡,或是生活在家長有酒癮問題或是有心理疾病(像是憂鬱症)的家庭裡…等等。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時常覺得不安全,需要時時保持警戒、觀察周遭是否有威脅、擔心自己的安危。孩子就像是生活在不定時炸彈中──「等一下爸爸回來會不會喝醉酒打我?會不會打媽媽?」「我做的這件事情會不會又被媽媽罵笨蛋?」「今天晚上睡覺時叔叔會不會進來性侵我?」這些壓力不斷讓孩子處於「反擊、逃跑、凍結不動」(Fight, Flight, Freeze)的模式下:大腦杏仁核不斷活化來偵測威脅,大腦不斷釋放壓力賀爾蒙來應對危急狀態,身體不斷處於高度壓力狀態下。這樣的壓力就稱為「毒性壓力」(Toxic Stress)。

適當的壓力對人的發展是好的,但毒性壓力並不會。許多研究都指出創傷環境下的毒性壓力對於孩子大腦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導致一些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譬如說,因為長期處於警戒狀態下,讓大腦杏仁核過度活化,孩子可能會將「不是威脅」的訊號視作危險,而做出劇烈反應。像是別人只是看他一眼,小孩可能就認為別人是要攻擊他,於是先出手還擊。研究也指出,創傷經驗也影響孩子大腦前額葉的發展,大腦前額葉掌管思考及情緒調節等等,而前額葉的失調也讓孩子無法掌握情緒、無法自我控制、或是出現攻擊性等行為。

他們是受創傷的孩子,不是「壞孩子」

生活在毒性壓力環境下的孩子在學校無法好好學習,他們時時處於高度壓力與警覺狀態,察覺周遭環境的威脅。他們可以迅速觀察到老師臉上的一個表情就知道老師要生氣了,因為在家裡,爸爸要揍他前就是這樣的表情或氛圍;他們可能聽到老師一句負面的話語就進入「反擊或逃跑」模式,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他即將要有危險了;她可能遇到其他孩子不小心碰到她時就反應劇烈,大聲咆嘯,因為身體被突然碰觸的那一瞬間讓她聯想到被性侵時的恐懼感。

許多研究都指出了經歷創傷的孩子與在學校表現的關聯性。一份2011年的研究發現,在調查的七百多位孩子中,ACE分數高達4或以上(表示有至少四樣童年逆境)的孩子,比起沒有任何童年逆境孩子,有32倍的機率被認為在學校有學習問題或是行為問題。其他研究也發現,曾經受過創傷的孩子考試成績較低、有較高的機率曠課與留級、有注意力與理解力的困難、有暴力攻擊行為、與同儕間的社交問題、以及有較高的機會受到學校懲處。

如果老師沒有受過訓練,不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可能就會認為這些孩子就是「壞孩子」──上課不專心、上課就趴在桌上睡覺、動不動就推人打人說髒話。於是,老師照著傳統的懲罰方式:責罵孩子、把孩子隔離 (time-out)、不准孩子下課、把孩子送到校長室、或是禁止孩子上學(school suspension)、甚至是退學。這些都是一般學校老師的做法,但是,在創傷知情學校裡,老師並不會這麼做。

建立「創傷知情」學校,從理解創傷開始

在創傷知情學校裡,老師並不會懲罰孩子的「壞」行為。因為受過訓練的老師們理解,這些孩子的行為可能是過去創傷經驗所造成的後果,而老師的懲罰手段(像是責備、打罵、隔離孩子),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恐懼、被否絕、無力、與受挫──而這些感覺都是孩子在毒性壓力環境下時有的情緒。於是這些負面感覺觸發那些創傷經驗,讓孩子產生更劇烈的情緒和行為,造成孩子再度創傷(re-traumatization)。

在創傷知情學校裡,老師面對孩子失控行為時,不直接處罰,而是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感到安全。一旦孩子感到安全(身體與心理上都覺得安全),覺得周遭沒有危險,孩子就能關閉「攻擊或逃跑」的危機備戰模式,回到冷靜、能夠學習的狀態。

能夠理解創傷、辨認創傷行為、並且改變環境與政策來防止再創傷(Re-traumatize)──這就是「創傷知情照料」(Trauma-Informed Care,簡稱TIC)。在美國已經有許多領域開始融入TIC,像是醫護機構、兒童社福組織、少年監獄、家暴庇護所等等。隨著兒童創傷開始被重視,一份份的研究和數據都指出經歷創傷和生活在毒性壓力下的孩子並不是少數。一份2016年的研究估計(Perfect et al., 2016),每三位學齡孩子中,就有兩位孩子在滿十七歲前可能會經歷某種創傷。此外,美國每年有三百萬個孩童因為兒虐受到兒童保護局的調查與介入;而另一份資料則顯示每四個孩子就有一個孩子可能目睹暴力。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學校內有許多孩子曾經或正在經歷創傷或是生活在毒性壓力環境下。如果學校繼續用處罰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這樣不但無法幫助孩子學習,還只會造成孩子更多情緒以及行為問題。

「你發生什麼事情了?」──改變眼光,改變方法

很幸運的,越來越多學校開始正視兒童創傷問題並且了解創傷如何影響兒童的大腦、社交、行為、情緒,以及學業表現。於是,美國開始出現創傷知情學校(Trauma-Informed Schools,或是又稱為Trauma-sensitive Schools)。哈佛法律學院的教授Susan Cole創辦了Trauma Learning Policy Initiative計畫,這個計畫主要在提供學校資源與創傷訓練課程,幫助學校改變政策與環境,成為創傷知情學校。「當孩子感到安全,他們就能平靜地學習。」Cole教授說。(更多資訊可參考TLPI的出版品"Helping Traumatized Children Learn“,網路上可以免費下載)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教授Joyce Dorado則是在一場給學校老師的訓練中說:「如果今天這場訓練你只記住一件事情,就是以後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請你心裡想著『你發生什麼事了?』(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而不是問『你到底哪裡有問題?』(What’s wrong with you?)」

當孩子在學校出現行為問題時,如果學校老師與行政人員能夠想著「你發生什麼事了?」看待孩子行為的眼光就會不一樣。這些孩子出現的「壞行為」是他們生活在毒性壓力環境下的應對以及存活方式,而學校使用任何處罰性的手段對孩子都只會造成負面效果。這些孩子不是壞孩子,而是受過創傷的孩子,唯有讓孩子感受到身心安全,孩子才能在學校中好好學習。


若對ACE研究有興趣,可參考下列兩篇文章
1.  ACE研究: 受了傷的童年告訴我們什麼?
2. 科學觀點:負面的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


*留佩萱新書上市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YLNA80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封面300dpi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19/8/29 (8/23開始預購)

 

 

《童年會傷人》

123
出版社: 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 2017/7/10

讀書共和國:https://goo.gl/aKs1B1

參考資料:

  1. Massachusetts, Washington State lead U.S. trauma-sensitive school movement
  2.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Maltreatment on Brain Development
  3. Building Trauma-Informed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4. Helping Traumatized Children Learn
  5. Childhood Disrupted: How Your Biography Becomes Your Biology, and How You Can Heal
  6. Schools promoting “trauma-informed" teaching to reach troubled students 
  7. Adverse Childhood Experences (ACEs)
  8. Toxic Stress 
  9. Got Your ACE Score?

引用文獻:
Perfect, M., Turley, M., Carlson, J. S., Yohannan, J., & Gilles, M. S. (2016). School-related outcomes of traumatic event exposure and 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stud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earch from 1990 to 2015. School Mental Health. doi:10.1007/s12310-016-9175-2

是壞孩子,還是受了傷的孩子?──從美國「創傷知情學校」談起 有 “ 15 則留言 ”

  1. 最近讀到相關的東西,覺得對於學習立意相當良好。感謝你分享中文文章!

    但除此之外想知道(單就美國)對於創傷教育是否同食會界定社福介入的準則?這幾年沒有住那裡不知道這個新方案是否有這樣的考慮 (teachers being trigger happy in reporting abuse?)。因為據我了解美國的foster system許多時候對孩子是二度創傷。

    Liked by 1 person

    • Hello Grace,
      我了解的這個trauma-informed的(對老師的)教育比較多釋放在如果改變老師對待學生的方式。譬如說,當小孩上課出現行為問題時,老師可以如何回應孩子讓孩子可以平撫情緒 (而不是小孩一出現問題就把小孩time-out)。另外學校老師也都是mandatory reporter of child abuse & neglect,所以他們應該本來就會接受一些關於如何通報的訓練。不過每一州對於child abuse & neglect的定義都不太一樣 所以就要看各州的規定和準則了
      另外 trauma-informed是對全校的人員,所以除了對孩子之外~老師的確也需要意識到自己本身創傷的影響,但目前關於trauma-informed的文獻好像也都是在探討對小孩的比較多。
      至於美國的foster system的確可能對孩子造成二度傷害 (孩子在不同foster home被丟來丟去),而且foster system本來裡面的孩子都是有蠻嚴重創傷的,這的確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啊!
      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回答道妳的問題,歡迎再追問唷

      佩萱

      • 了解了!因為單看字面很容易誤解覺得trauma-informed就是看出孩子受傷害,是受害者。

        因為最近看到幾篇,太熱心的陌生人舉發別人孩子,讓孩子被帶走,甚至在foster system中受傷。看到這個ACE歷史比較容易想到這種system的不太細緻處理方法。

        看你說的,因該蠻有希望的。最近我也在看加拿大Stuart Shanker在做的訓練工作,感覺他有很用心的尋找可以真正連捷社區的方法,尤其他做與first nations people的努力,因為原住民社區歷史上有受迫害的創傷,在加拿大問題也很大。我很喜歡他說的『看過上千名孩子,從來沒有碰過一位真正的壞孩子。』跟妳題名異曲同工呢!這也讓我question 2012年前看到紐約時報有關callous-unemotional children。我真想知道,是否真的有這樣的孩子?

        Liked by 1 person

  2. 因為之前在美國從事心理諮商工作時(念博班前)都是和小孩和家庭工作,我遇到的那些孩子更讓我加深相信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因為過去創傷經驗或是家庭系統出問題而衍伸出來的。對我來說這些孩子的「壞行為」都是求救訊號,是他們過去為了在創傷經驗中存活下來而發展出來的coping skills。我很喜歡Trauma-Informed Care(TIC)是因為這是一個讓大家/機構改變看待人的眼光的方式──理解一個人的行為是他過去經驗的後果。美國很多學校因為有「零容忍」政策,就會直接用處罰的眼光看到有行為問題的孩子,直接退學、留校察看、或是school suspension,而老師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也是直接指責或懲罰。但TIC則是幫助學校老師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並且用另一種方式處理孩子的問題,幫助孩子感到安全。關於TIC可以參考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ion 的出版品 (可以免費下載): http://store.samhsa.gov/product/TIP-57-Trauma-Informed-Care-in-Behavioral-Health-Services/SMA14-4816

    佩萱

    Liked by 1 person

    • 『對我來說這些孩子的「壞行為」都是求救訊號』
      對我來說這些孩子的「壞行為」都是溝通(互動)方式,不是求救。
      我不覺得這孩子有想過「求救」,就像您也沒有想過「求救」一樣。

  3. 另外關於美國的foster care系統我沒有那麼了解(可能要問社工系領域),但我聽到的Child Protective Service是會先朝著「盡可能讓孩子留在本來家中」的目標,所以可能在情況不嚴重下會先給一些家長的教育訓練等等。我也同意讓孩子離開原生家庭到foster homes/group homes有時候會有更多傷害啊。

  4. 『如果老師沒有受過訓練,不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可能就會認為這些孩子就是「壞孩子」』
    這些「壞孩子」只是「孩子」,老師也曾經是「孩子」。
    如果老師已經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受過訓練也只是做「訓練的事」,不可能「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

    • 我覺得這樣用自己兒提時的感受去理解感覺不錯,問題是不一定有效:尤其是成長過程順遂的人,或是創傷到壓抑記憶的人。 每個人經歷,與當下表現出問題無法學習的孩子,也不一定一樣。老師孩提時也不一定有一樣的個性和感受。像我近幾年才了解到自己小時候的傾向會在當下被認定為過動。我常常假想孩子的感受跟我一樣,雖然自己的孩子比較可能遺傳,但畢竟還是不同的個體。

      比如說我對兒時記憶有霧感,且聽進指令的能力有限,但問問其他人成長的經歷,觀察身邊的孩子,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這樣。尤其現在孩子成長環境中多了一些我們兒時沒有的成分,也少了一些。

      不由己的複製自己成長文化中負面的行為態度,對待下一代和身邊的人- 這是常態。即使我知道要善待孩子,不要做XX事,說XX話,還是一直四處涉略,閱讀/聽講/觀察/筆記,找到策略,才能慢慢轉變花了好幾年養成的內心語言。

      有些老師能從自己的觀察中發展出良好的策略。但大多數的老師工作環境時間壓力下,同時又要靜心冥想到個案的需求,是有困難度。尤其當學校的教育持續用“老師表演,學生吸收"這種模式,老師更不太可能有機會看到學生個人學習的能力,只看到一種學習方式下的不適應。這種教育方式吸收力差不用說,也讓學習的主角變成老師,而非學生。較好的學習環境,老師說的話最少,學生說的話/做的事最多。學生可以專心自己的工作進度,老師針對個案一一輔佐提點,我覺得這種trauma-informed care比較有機會落實。

  5. 引用通告: 面對童年傷害,你可以做的自我療癒 | About Counseling

  6. 引用通告: 幫助孩子克服逆境──當孩子身邊值得信賴的大人 | About Counseling

  7. 引用通告: About Counseling 文章整理 | About Counseling

  8. 引用通告: 【創傷知情學校系列Part 1】 邀請你一起成為創傷知情者 | About Counseling

  9. 引用通告: 【創傷知情學校系列Part 2】用創傷知情眼光理解孩子 | About Counseling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