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會傷人》:理解過去,就能給孩子一個更健康的原生家庭

我的新書《童年會傷人》,在台灣7/10上市!

unnamed

作者: 留佩萱 (美國諮商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
出版社: 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 2017/7/10

※ 購買《童年會傷人》
博客來:https://goo.gl/QugvrZ
金石堂:https://goo.gl/cnVSbk
誠品:https://goo.gl/mpv1Uu
讀書共和國:https://goo.gl/aKs1B1

 

提到「原生家庭」,你會想到什麼?

每個人對於「原生家庭」這個詞有著不同的看法,在美國擔任心理諮商師以來,我遇見的每位個案因為生活上的問題來到諮商室,這些困擾可能是:壓力過大、焦躁、憂鬱、長期失眠、在情感上有問題、不斷劈腿或同時與多人交往、自尊心低落、無法控制情緒、凡事要求完美等等。通常,與個案建立起信任關係後,個案就會開始透露原生家庭發生的事情,譬如:一位凡事要求完美的大學生提到,從小父親就不斷跟她說:「妳這麼笨,根本考不上大學。」另一位有情感溝通問題的個案提到:「媽媽從小就很強勢,不管說什麼都無法說服媽媽,最後乾脆直接放棄溝通,照著媽媽的話做就是了。」不僅如此,還有那些埋藏許久、很難說出口的童年創傷,像是肢體虐待、被性侵、被父母嚴重疏忽,或是目睹家暴等等。

在美國的諮商室裡,聽到個案描述「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而這一年當中,也有許多遠在台灣的朋友,寫信告訴我「原生家庭的童年創傷」。信中的文字敘述著一個個痛苦的童年經歷:爸爸失控把我毒打一頓、媽媽把我的畫筆摔落一地、對我大聲吼叫、童年時期被祖父性侵、從小就被拿來和兄弟姊妹比較,不斷被數落自己有多糟、多醜、多笨、目睹爸爸毆打媽媽、媽媽情緒不穩定,當我做錯事就把我鎖在家門外‧‧‧‧‧‧。「家」,這個理應安全的避風港,卻是很多人的夢靨與痛苦來源。

不管是電子郵件中的文字,或是在諮商室中聽到的生命故事,我深刻感受到:不管是美國還是台灣,這兩個有著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國家,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卻是那麼類似。

當然,我們不能說:「原生家庭決定人的一生。」畢竟,除了家庭,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還有很多,像是:個人特質、學校、老師、同儕、居住環境,以及整個社會的歧視與壓迫‧‧‧。但是,從諮商經驗中可以看到,原生家庭的確造成很大的影響,不僅影響你,還會影響到你的下一代。很多時候,父母會不經意的複製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來教育下一代,畢竟,那是我們最熟悉的教養方式。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也無法再回到童年,但是,我們可以讓原生家庭的傷害停留在這一刻、擺脫家庭創傷的世代枷鎖。因為,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將會影響孩子一生。許多經歷原生家庭創傷的人會擔心:「成為父母後,我會不會跟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樣?」但是,不管是否出生在充滿傷害的原生家庭,你都可以改變、提供下一代更健康的原生家庭。你可以讓「原生家庭」不再充滿負面含義,而是充滿著愛、支持、溫暖與信任。

身為諮商師,我都是在「傷害已經造成」後,幫助個案復原。但是,如果父母能夠改變──接收到正確資訊、了解孩子成長過程的需求、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提供孩子健康的原生家庭,對孩子來說,影響力比再多心理治療有效多了!這也是這本書的目的—幫助你覺察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了解父母言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然後試著改變,讓家庭創傷在你這一代停止,不再傳遞給下一代,給孩子一個更健康的原生家庭。

本書一開始,會幫你檢視自己的原生家庭,我並不是要你把過錯全部推給父母,因為家庭創傷常常是世代相傳,不是從你才開始。很多時候,父母對待你的方式,源自於他們小時候被教養的方式,於是,他們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對待你。但是,你不需要複製這種教養方式給下一代,你可以讓傷害在此停止。我很喜歡的美國精神科醫師Dan Siegel曾經說過:「你如何理解發生的事情,比發生的事件本身更重要。」並且,研究也顯示,當父母能夠理解過去時,就能和孩子形成安全型依附關係。當你能夠理解過去就能開始改變,給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這本書裡,我談了許多研究,包括「負面童年經驗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研究)、原生家庭的複製、依附關係、創傷對孩子的影響、以大腦科學看待各種「管教」、以及整理各種父母言行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的研究…等等。因為書的版面關係無法把參考文獻列一一放出來,如果你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於書中提到的研究有興趣,也歡迎到《童年會傷人》: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查看更多的資料。

Happy Reading!

留佩萱 2017.7

《童年會傷人》:理解過去,就能給孩子一個更健康的原生家庭 有 “ 18 則留言 ”

  1. 引用通告: 教孩子了解大腦,你可以這樣做! | About Counseling

  2. 引用通告: 「孩子有問題,都是爸媽的錯?」每位父母都該了解的依附關係 | About Counseling

  3. 引用通告: 我的小孩是同志,父母該怎麼辦? | About Counseling

  4. 引用通告: 是壞孩子,還是受了傷的孩子?──從美國「創傷知情學校」談起 | About Counseling

  5. 引用通告: 幫助孩子克服逆境──當孩子身邊值得信賴的大人 | About Counseling

  6. 引用通告: 面對童年傷害,你可以做的自我療癒 | About Counseling

  7. 引用通告: 《童年會傷人》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 About Counseling

  8. 引用通告: ACE研究: 受了傷的童年告訴我們什麼? | About Counseling

  9. 引用通告: 新加坡研究顯示:家長控制慾太強,易造成孩子過度自我挑剔、焦慮、與憂鬱 | About Counseling

  10. 引用通告: 「親愛的孩子,我們要離婚了…」──離婚後,如何協助小孩? | About Counseling

  11. 引用通告: 「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精神疾病?」──家長該做什麼? | About Counseling

  12. 引用通告: About Counseling 文章整理 | About Counseling

  13. 引用通告: 讓孩子動一動,才能學得更好! | About Counseling

  14. 引用通告: 當孩子的生活像戰場…──理解創傷,幫助孩子學習 | About Counseling

  15. 引用通告: 在一位女孩被性侵之後…──終止性侵文化,我們可以怎麼做? | About Counseling

  16. 這本書很棒,用理論跟例子讓我了解很多從小的狀況,也提供了方法幫助我來改變思維模式跟行為。
    我分享了許多內容跟幾位好朋友討論,都收穫不少。
    我也參考書中的方法,開始跟我伴侶建立起從小父母沒給我們的。
    謝謝作者。希望這本書會幫助到更多人

    Liked by 1 person

  17. 您好!很幸運在fb上看到您的文章,我希望可以多了解關於孩子與父母依附關係的內容,還有怎樣去培養孩子安全感的做法。請求您給些建議。我的女兒今年十一歲,目前她的不安全感愈發嚴重,我有些不知道怎麼去處理,希望得到您的幫助。感謝!期待您能給我回復。

回覆給留佩萱 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