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動筆寫這本書的半年前,我自己經歷了一場失去。
身為一位諮商師,我諮商過許多正在經歷失去或創傷的個案──親人去世、離婚、戀情背叛、罹患疾病、發生意外、遭受性侵、家暴、受虐或受侵害而失去童年……等等,這些事件把你的世界擊碎,就像你本來好好地走著,但是一瞬間,腳下的地面突然裂開,你跌落到黑暗的地洞裡,什麼都看不見。
曾經看過一張照片,照片裡是一個表達「哀傷」的人型雕像──藝術家用鐵絲形塑出人的身軀和輪廓,而鐵絲內,從頭到腳裝著滿滿的石頭。看著這張照片,我心想:哀悼,一定很沉重吧。
直到自己經歷失去時,我才感受到哀傷的重量有多麼沉重和壓迫。身為一位諮商師,我知道復原沒有捷徑,也沒有要照著一定的步驟,因為每個人哀悼的方式不一樣。我知道我該做的(也就是我在諮商室中幫助每位個案做的事),是讓個案自己去感受那些情緒。因為,如果想要走出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經歷它。
當我們都忽略好起來的「過程」
然而,這個社會不太允許我們「去經歷」。當一個人的世界突然瓦解、重跌到黑洞中,周遭的人卻是圍繞在洞口邊,對著底下的人不耐煩地大喊:「不要再軟弱了,快點爬起來!」
這個社會傾向歌頌「快速復原」,不管是在電影、電視劇或各種報章雜誌中,當一個人經歷重挫或創傷後,我們都想要快轉到美好的結局,忽略了那段好起來的「過程」。
在我自己經歷失去後不久,有一次看到一場TED演講,講者是一位美國社工師。她提到在她剛畢業、開始工作、覺得生活穩定一切都上軌道時,她的世界突然崩塌。她原本健康的母親突然間逝世。過了一年的哀悼,在母親忌日周年那天,她總算有勇氣回到母親去世前她們一起去看球賽的球場。就在當天晚上看完球賽後,身體健康的先生突然間心臟病發身亡。
接下來,這位講者開始談論心理素質強壯的人該怎麼做。當然,這是一場TED演講,講者需要在十幾分鐘內把自己想傳達的訊息講完,她提到的方法也很重要。但是,當時的我卻愣在那裡,心裡想著:「兩年內經歷母親和伴侶突然死亡,這是多麼痛苦的事情,你就這樣好起來了?怎麼可能?你怎麼辦到的?」
正因為復原的「過程」常常被忽略,所以讓大家誤以為復原可以很快速、很優雅地走到美好的結局,而這樣對復原過程的不理解,常常會造成許多不諒解與指責。在諮商室中,我常常聽到個案抱怨:「為什麼我現在感覺更痛苦?」「為什麼已經過了這麼久,我還沒好起來?」「為什麼我現在還會生氣?」
不僅個案對自己失望和生氣,身邊的人也常常會評論:「你怎麼還在難過?趕快好起來啊。」「都已經開始做心理諮商了,應該好多了吧?」
復原,就像要你重新走回戰場
可惜,復原沒有那麼容易。不管你經歷過哪些傷痛,這些痛苦的事件就像戰爭一樣,摧毀了你的內心世界。
在美國,退役軍人的自殺率逐年上升,這讓社會大眾非常納悶與不解:這些從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回來的軍人,好不容易在戰場中存活下來,回到安全溫暖的家,為什麼卻活不下去?
這也是我們對創傷的誤解,好像事件結束後,人就應該沒事了。你的童年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裡,長大後離開原生家庭就沒事了嗎?小時候被堂哥性侵長達兩年,後來堂哥搬走,你就完全不被影響了?幼小時期被媽媽情緒虐待,等到念大學離開家去另一個城市生活,就可以遺忘那些傷害?軍人們從戰場賦歸,回到家後就可以過著平凡快樂的生活嗎?
事實上,當傷痛事件結束後,才是復原的開始。
心理復原的過程一點都不容易,也不平順,往往充滿坎坷與顛簸,走起來一點都不優雅,更可能一路跌跌撞撞。不論你曾經歷過哪些傷痛,想要復原,就像是讓你再度走回那個殘碎不堪的戰區──那個你好不容易逃離的戰場,然後重新掀開那些埋藏許久的痛苦和情緒。
我常常向我的個案解釋,心理治療就像是做復健,在身體進行復健的過程會產生許多疼痛,心理 諮商也是這樣。我們會慢慢撕開封黏著過去傷口的膠布,帶你重新看見那些創傷和痛苦,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情緒。所以,開始做諮商後,你可能會感到更痛苦,但是你需要去經歷這些,才能復原。
要走出傷痛,就需要去感受
當哀傷的重量壓得我喘不過氣時,我坐在諮商室中問我的諮商師:「我該怎麼做?」我期待著她可能有一些神奇療法。她對我說:「你現在正在讓自己哀悼,讓自己感受情緒,你正在做你該做的事。要走出來的唯一方法,就是去感受。」
許多人都願意去檢視自己過去的傷痛,但這份檢視常常停留在「理智」上。理智上,我們努力分析以前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對我們造成哪些影響,但是,我們卻長期把這些情緒埋藏壓抑。如果你想走出來,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感受這些埋藏已久的情緒。
這本書是一份邀請,邀請你來感受情緒。少一點思考或分析,多一點感受。唯有去感受,才能一步步解開這些牢牢綁在自己身上的沉重枷鎖。我常常跟個案說,那些發生在你身上的創傷都不是你的錯,但是復原這條路,是自己的責任,沒有人可以替你走。
所以,我在這裡邀請你,來試著感受情緒。感受情緒當然不容易,需要不斷練習。很希望這本書可以陪伴著你,踏上復原這條路。
*本篇文章摘至《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這本書前言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引用通告: 認識情緒變化三角──是情緒,還是想法? | About Counseling
Dear佩萱~想請問這本書中介紹杏仁核與前額葉作用於情緒的部分,是否能建議一些更深入研究的相關參考書籍或資料呢?謝謝妳喔:)
(有看過的是書中有提到的Dr. van der Kolk的書和深井效應)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