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佩萱新書《擁抱你的內在家庭》上市──邀請你走進內心,愛自己的每個部分

親愛的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讀者~

我的新書《擁抱你的內在家庭》在4/1上市了!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是一本對我來說非常特別的書,我在2018年簽了這本書的書約,而過去幾年的時間,我都寫不出這本書,甚至內心有一部分的我覺得:「我可能就永遠寫不出來了!」所以看到這本書上市,內心覺得非常感動與不可思議。

這本書會如此充滿挑戰,正是因為我想介紹自己非常喜愛的心理治療模式「內在家庭系統」治療(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簡稱IFS),我是一位IFS治療師,從2015年開始學習IFS,這是我做心理諮商主要使用的治療模式。過去幾年來,我看到IFS在我自己和個案身上造成的轉變與影響,而我想把IFS介紹給大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能夠使用IFS來了解自己、幫助自己復原。

而過去幾年不論自己受了多少IFS訓練、讀遍IFS書籍,有一部分的我仍舊覺得自己不夠專業、無法寫得讓大家讀懂。另外,IFS是一個很體驗式的理論,需要實際操作比較好理解,所以有一部分的我也擔心無法只用文字好好表達。再來,和一般心理學理論不同,IFS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智都是多重的(Multiplicity of the Mind),也就是說我們內心都有不同次人格,在IFS中稱為「部分」(parts),因為IFS如此特別,有一部分的我很緊張:我要寫一本書告訴大家我們內心都有多重人格,大家會怎麼想!?

走進內心世界,去認識住在你心裡面每一位寶貴的人

我猜想許多人可能聽過「內在小孩」,而IFS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心不只有內在孩子,而是有一整個大家族,裡面有人類或非人類、不同年紀、承擔不同職責的「部分」(parts)。IFS相信,不管這些「部分」在做什麼行為,就算是帶給你困擾的行為 (像是自我批評、工作狂、各種成癮行為、暴飲暴食、解離、暴怒、自殘…),他們會這麼做,都是想要幫助你。IFS的目的並不是要你趕走這些部分或強迫他們做改變,而是能夠抱持好奇心去理解與傾聽他們,幫助這些內在部分療癒、卸下他們長期承擔的工作職責、信念和情緒重擔。

IFS相信,你的每個內在部分都是重要的、都是被歡迎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療癒,IFS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Self)──這是我們的存在、核心本質,當我們能進到「自我」時,就能展現出同理、慈悲、平靜、連結…等美好特質,IFS相信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這個療癒能力,能夠好好愛我們的內在部分。

這是一本講解如何運用IFS做自我療癒與成長的書,花了四年終於寫出這本書,是因為我真心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療癒、可以傾聽內心、可以和自己重新連結、找回自己是誰,而我相信IFS會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在書中,看見你、看見我

而這本書不僅僅是IFS,還有許多個案的故事,以及,包含我自己的故事、我的內在部分、我的復原、我當心理治療師的成長與反思。

在寫這本書時我想著:這幾年來讀到讓我感動共鳴的書,都不是書中寫的知識,而是作者展現出的人性。我相信療癒路上大家需要的不只是吸收多少知識,而是需要看見真實的人。這是我寫這本書的願景,我想展現我也是一個人,就跟你一樣,沒有人比較高尚或低劣;我們的內心都很複雜、都不完美、都曾被傷害、也傷害過別人。我們都攜帶著來自成長過程的傷痛、攜帶著來自原生家庭、家庭世代、以及社會文化傳遞給我們的重擔。

我希望你從書中讀到不同人的內在部分、讀到我的故事與內在後,也可以抱持著好奇心,去踏入你的內心世界,去認識你的內在部分。

邀請你閱讀這本書,給自己一個機會,讓IFS帶著你踏入你內心豐富的世界,好好認識住在你內心的人們。

【閱讀小提醒】

邀請大家在閱讀這本書時:

  1. 這本書需要從頭開始、照著書篇章順序閱讀,比較能理解書中講解的理論
  2. 請慢慢慢慢閱讀,不用急,慢下來,文字才能進到你心裡
  3. 在了解IFS的過程中感到困惑是很正常的,邀請你好好接納這些困惑感受,抱持著好奇心繼續探索

◎購買《擁抱你的內在家庭》(三采文化,4/1/2022上市)

留佩萱新書《擁抱你的內在家庭》上市──邀請你走進內心,愛自己的每個部分 有 “ 1 則留言 ”

  1. 你好 Dr. Liu , this is Johnson ,非常感謝你的分享, 這個周末剛好在台北mall 裡的書局看到這本書, 擴展了我許多以前不懂的觀點 , 包含和各任女友相處時的一些狀況 以及家庭的一些狀況 , 前不久的分手讓我反思對方的問題和她本身的一些陰影以及我本身的問題, 才了解原來每個人內心其實都有一些創傷,原生家庭的一些影響,我從沒想過會影響這麼深, 才知道小時候被爸媽言語刺激著的創傷甚深以及他們的相處模式大小聲的impact,即便長大找到不錯的工作,他們依然貶低著你認為賺得不夠多, 不知道是不是他們的內在小孩在懼怕我將自主離他們而去, 曾經在TSMC任職工程師讓他們感覺驕傲, 卻沒想到之後我想走我自己想走的路轉職時, 媽媽竟然低落到有憂鬱的症狀,覺得栽培我讀到國外碩士怎樣怎樣的,但這樣的行為確實深深的持續傷著我, 長大過程中, 我發現我和其他人相處時並沒有這些問題, 別人也覺得我挺優秀的, 只有在家裡時往往會憤怒脾氣不好,倒至和伴侶相處時竟然有一樣的狀況, 但當下卻沒有發覺,直到傷害到對方時才驚覺. 回想過去大學時常常貶低那時的女友而得到優越, 需要對方的一直讚美才會有安全感, 看完書才了解是保衛者在發言著想保護自我的一個機制, 也許是那時徬徨的內心導致, 後續也才發現到 我有多疑的性格 我才回想 小時候爸媽(公司生意人)為了達成他們的目的 常常撒謊騙我 , 長大後這樣的陰影仍存在著. 在親密關係中, 或多或少也沒法完全信任, 老實說我很困惑這樣的情形. 本以為比較成熟了過去的一些key point , 在這次的關係當中能排除, 甚至能去保護對方原生家庭造成的陰影, 算是我蠻認真對待關係的一次, 最後兩敗俱傷為收場, 為期最短的一次兩個月. 想想或許選擇比磨合更為重要.

    雖然看完此書, 知道要與內在家庭的各成員共處, 但面對父母時,心中還是無法以看待他們內心小孩的角度去相處, 太難了. 面對親密關係時, 神奇的廚房在面對沒有回饋或反饋時, 或反饋沒達到自己期待的樣子, 我常常就會灰心或是開啟保護自我的型態, 這樣是正常的嗎, 開啟保護自我型態時, 常常會冷處理對方, 導致假設遇到比較敏感的對方, 就很容易受傷, 導致後面雙方都受傷. 或許在這方面我比較沒慧根, 需多讀幾次方能懂 亦或是我內心小孩就是這樣, 這又該怎麼去面對共處呢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