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ADHD就該吃藥嗎?

 

七歲的亞當(化名)在學校被老師認為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簡稱ADHD);老師說,亞當上課時會不斷的和同學說話、分心、無法記住作業、不斷動來動去。當亞當被父母帶去看醫生時,醫生說,亞當的症狀數量符合ADHD的標準,可以被診斷為ADHD。於是醫生開了常見的ADHD藥物Adderall給亞當。

這是美國一位兒童與家庭諮商師Marilyn Wedge在她的新書(註一)所提到的一個案例。在美國ADHD就像流行病一樣在兒童與青少年間傳開,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資料顯示,在二○○三年時,美國四到十七歲的兒童與青少年有七.八%被診斷為患有ADHD,到了二○一一年,則增加到了十一%(註二)。孩童被診斷為ADHD後,由醫生開藥,這似乎是目前家長與老師認為最普遍的「治療方式」。醫生最常開立的藥物包括利他能(Ritalin)、Adderall、或是專思達長效錠(Concerta),這些興奮劑藥物也被用來治療成人肥胖與輕度憂鬱症問題。

不吃藥,還能怎麼辦?

給孩子吃藥會有副作用嗎?不吃藥,還有什麼樣的治療方式呢?這是父母的疑惑和顧慮,案例中亞當的父母也有這樣的困惑。但是,當亞當的父母拿到醫生開立的Adderall處方時並不是立刻到藥局領藥,而是找了心理諮商師Wedge討論。

Wedge與亞當父母一起規劃治療方案,包括給亞當增加肢體活動量(加入球隊、周末時全家一起去騎腳踏車和爬山)、改變飲食(減少糖、麩質、與人工色素的攝取)、以及建立固定的作息表,讓亞當每天放學後有固定的時間玩樂與寫作業。

此外,Wedge也協助父母與老師討論課堂上的改變──老師將亞當的位置換到比較不容易被分心的地方、讓亞當每天負責照顧教室內的盆栽與擦黑板(藉此有更多機會可以走動)、花更多時間幫助亞當了解作業內容。在家庭與學校一起改變之下,幾個月後,亞當的ADHD狀改善了很多,亞當的父母也很慶幸當初沒有直接讓亞當吃藥。

可惜的是,並不是每一位家長都像亞當的父母一樣能夠質疑藥物的作用並且尋求其他非藥物治療方案。大多數的父母與老師都相信藥物是治療ADHD最佳的方式,忽略了興奮劑藥物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包括失眠、食慾降低、心血管問題。但到底,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藥物是治療ADHD的最佳辦法?

宣傳ADHD用藥的醫師,有人拿了藥廠的錢…

ADHD藥物的普遍,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許多醫師的宣傳與推廣,精神科醫師William Dodson就是其中一位。

二○○二年,Dodson醫師在一場演講中對在場七十多位醫生宣傳用藥的好處,並且鼓勵醫生告訴家長與老師:「ADHD是會跟著孩童一輩子的病,興奮劑藥物對於治療ADHD有療效,兒童需要一輩子服用興奮劑藥物。」

然而,二○一三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Alan Schwarz在一篇報導中指出Dodson醫生當時演講內容是有疑慮的,除此之外,Dodson醫生在演講時也完全沒提到利他能和Adderall是被美國緝毒局(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簡稱DEA)列管的第二級藥物(Schedule II drug,和古柯鹼、嗎啡同一個等級),有高度上癮性(註三)。不僅如此,Dodson醫生在演講中也宣稱藥物的副作用很低,刻意忽略藥物會造成失眠、食慾降低、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問題。Schwarz還指出,Dodson醫師在二○○二年的那場演講收了Shire藥廠兩千塊美金的演講費用,那正是Adderall的製造廠;而在二○一○到二○一一年間,Dodson醫師總共收了四萬五千美金來自各藥廠的演講費(註四)。

Dodson醫師演講中提到了一個研究來證明藥物的好處,此研究來自哈佛大學兒童精神科醫師Joseph Biederman,研究結果顯示興奮劑藥物可以有效治療ADHD孩童。Biederman醫生更曾在《紐約時報》上說,「全國有十%的兒童可以藉由利他能獲得幫助」(註五)。

然而,二○○八年的調查顯示Biderman醫師的此研究違反了哈佛大學利益衝突原則,Biderman醫生甚至隱瞞了由藥廠提供的一百六十萬美元研究經費(註六)。雖然Biderman醫師在二○一一年時公開向哈佛大學道歉並且也接受了哈佛大學的懲處,但他的研究成果–興奮劑藥物能夠幫助ADHD兒童──早已經在一般大眾、甚至醫師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除了醫師宣傳興奮劑藥物對ADHD兒童有益外,藥廠也開始印製ADHD手冊發送到學校。家長藉由「具教育專業」的學校這個管道拿到手冊,更認為手冊內容是專業有信服力的。ADHD手冊中宣傳:利他能並不會讓孩童藥物成癮、能夠讓小孩在學校表現更好、能讓小孩變得更「正常」,完全沒有提到副作用以及──利他能和古柯鹼等毒品列管在同一個等級。

許多家長只注意到手冊上醫師所提供的內容,並沒有注意手冊的角落印製著微小的藥廠商標,當然,就是製作ADHD藥物的廠商。

媒體推用藥,根據竟是藥廠出資的研究

網路上流傳著一句話,據傳是馬克吐溫說的:「如果你沒有讀報紙,你會變得很無知。如果你讀了報紙,你會被誤導。」這句話說明了媒體報導新聞的偏頗性;在ADHD的報導上,似乎真是如此。

二○○七年,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一篇報導標題寫著〈ADHD藥物可以幫助孩童成績進步〉(ADHD Drugs Help Boost Children’s Grades)。然而,六年後,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刊登了另外一篇報導〈ADHD藥物並不會幫助孩童成績進步〉(ADHD Drugs Don’t Boost Kids’ Grades)。僅僅六年卻有這麼大的差異,到底發生什麼事?

《華盛頓郵報》報導藥物有用的內容是根據由William Barbaresi醫師團隊所做的研究,此研究追蹤了三百七十位ADHD孩童,比較有服用興奮劑藥物和沒有服用的孩童的學業表現,結果顯示:興奮劑藥物能夠幫助孩童在閱讀上有比較好的成就、能夠減少孩童缺席率、也能夠減少重讀的機會。

根據這份研究,《華盛頓郵報》報導上建議患有ADHD的孩童應該要長期服用藥物,甚至引用了Barbaresi醫師說的話:「每一個患有ADHD的孩童都應該要考慮服用藥物。」(註七)。從這篇研究看來,醫界在ADHD的治療上有了很大的進展與希望,但,這篇研究真的完全正確嗎?

當一份研究告訴大家「每一個ADHD孩童都應該要考慮服用藥物」時,我們不禁要懷疑,是誰出錢做這份研究的?

不意外的,這份研究部分經費正是來自製作ADHD藥物專司達長效錠(Concerta)的嬌生藥廠(Johnson&Johnson)。

Barbaresi醫生的這份研究在後來被指出有多項缺失;譬如,上述《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就從另一份追蹤了五百七十九位患有ADHD孩童的研究指出(此研究由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資助),有服藥的孩童僅在第一年學業表現比沒有服藥的好,而三年後和八年後的追蹤則顯示兩者的在校表現並沒有明顯差別(註八)。對於此研究結果,精神科醫師Daniel Carlat更是認為,在此研究中服用藥物的孩童表現較好是因為受到醫生比較仔細的看診和提供家長更詳盡的ADHD教育,並不一定是因為藥物效用。

雖然《華盛頓郵報》報導引用的研究有許多瑕疵,但一般民眾、醫生、學校專業人員從報紙新聞上的得到的印象──ADHD藥物可以幫助孩童、患有ADHD孩童應該要服用藥物──早已影響了數以萬計的孩童,從二○○七年後診斷為ADHD的孩童數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醫生相信用藥就是唯一並且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有ADHD就該吃藥,是不是製造出來的迷思呢?

在台灣,利用藥物治療ADHD也是現在最普遍的方式;搜尋「ADHD治療」,出現的網站都是談論藥物的使用,醫院的網站上寫著「藥物是首選的治療」、「數百個國際知名研究和台灣的研究明顯證明藥物的治療是最有效和基本的治療方式」,甚至提到「其他在坊間流行的另類治療,像飲食、健康食品、草藥、感覺統合、杜耳訓練等等並沒有任何醫學證據證明是有效的」。至於在藥物副作用方面,有些網站沒有提到副作用,另一些網站寫著「這兩大類的藥物各有其優點,在治療效果方面都不錯,是安全且副作用少的藥物」,完全沒有提到利他能是高成癮性的藥物,也沒有提到其他非藥物治療。

若台灣的老師與家長吸收到的資訊都是「藥物治療很有效」、「不趕緊治療會耽誤孩子的一生」,當然會認為藥物治療是唯一且最好的方式。但在美國,一些「知名醫師」的推廣和研究都是有疑慮的──Dodson醫生推廣ADHD用藥的演講拿了藥廠的演講費、Biderman醫生的研究拿了藥廠的鉅額研究經費、Barbaresi醫師的研究成果也被其他研究認為有誤…那我們是不是至少要對藥物的成效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是不是藥廠為了要賺錢而製造出來的用藥迷思?

重新看待ADHD

當孩童與青少年出現容易分心、無法專注等症狀時,原因不一定是我們所以為的ADHD。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心理的焦慮與恐懼、或是因應家庭和社會環境的改變與混亂所產生的行為。更有時候,孩童展現出ADHD症狀行為是因為有視力問題、聽力問題、睡眠不足、或是有學習障礙需要協助。了解孩童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有效的幫助孩童。

曾經看過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每一個藥物帶來的效用,都可以有其他自然的療法帶來同樣的效果。」兒童出現分心、衝動、過動行為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大人們願不願意去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還是只願意將他們都歸類為ADHD然後輕率用藥?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全盤否定藥物的效用,我也相信有某些較極端的案例可能需要藥物的協助。但是不是有更多的孩子其實可以不用吃藥?使用自然療法──心理治療、飲食調整、運動、改變親子管教方式、調整教室環境與教學──這些方式雖然需要比較久的時間才能看見療效,但是我們可以讓孩子免於受到藥物的負作用、讓孩子免於因為吃藥喪失創造力與活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能更用自己的方式與自己相處。

(本文刊登在《人本教育札記》第 316 期)

(圖片來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圖片作者/amenclinicsphoto ac)


*留佩萱新書上市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YLNA80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封面300dpi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19/8/29 (8/23開始預購)

 

 

《童年會傷人》

123
出版社: 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 2017/7/10

讀書共和國:https://goo.gl/aKs1B1

 

✜註一:Marilyn Wedge的新書“A Disease Called Childhood. Why ADHD Became an American Epidemic.” (2015)

✜註二:資料來源:美國疾病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註三:美國緝毒局將利他能和Adderall歸列在Schedule II,在此分類的藥物有高度的成癮性,

✜註四:紐約時報記者Alan Schwarz拿到了Dondon醫生當時演講的簡報並在報導中分析簡報裡的疑慮。可參見Schwarz的報導”The Selling of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http://goo.gl/XhKrS6

Dodson醫師在二○一○到二○一一年收了Shire藥廠四萬五千美金則是由ProPublica上查得。ProPublica是一個追蹤醫生與藥廠金錢往來的網站:http://goo.gl/DxVgDo

✜註五:在一九九六年一篇紐約時報報導” Boom in Ritalin Sales Raises Ethical Issues”提到,Biderman醫生提到全國十%的兒童都可以因為利他能而獲益,藥廠更提到利他能可以幫助每一個想要專注的人,並不一定要有注意力缺失症狀。報導請參考:http://goo.gl/JWzSnO

✜註六:對於Biderman醫師的調查可參考紐約時報報導:http://goo.gl/peoVyw

✜註七:華盛頓郵報在二○○七年九月刊載報導“ADHD Drugs Help Boost Children’s Grades”,在這篇報導裡指出,由William Barbaresi醫師團隊所做的研究顯示長期使用ADHD藥物兒童表現會較好。報導請參見:http://goo.gl/iqUvDA

✜註八:華爾街日報在二○一三年七月刊登報導“ADHD Drugs Don’t Boost Kids’ Grades”,指出興奮劑藥物僅對患有ADHD的兒童有短期效用,長期而言並沒有差別。報導請參見:http://goo.gl/aYCsOR

有ADHD就該吃藥嗎? 有 “ 3 則留言 ”

  1. 本人為ADHD Diagnosis 的引響特別有所感觸!( 在求學時先是發現“我生病了”, 一路上跌跌撞撞, 從此我對人生觀也大有改變) 我前後先被檢查出憂鬱症,後找醫生檢查出ADHD…各種藥物我幾乎都嘗試過!但狀況總是每下愈況,終於在有一年我發病了,醫生說我有Bipoloar Depression!必須和十種藥物共存一輩子. Misdiagnosis 的問題還是存在. 只能說,當發現小朋友有異樣要及時處理,問題是會越來越大的. 藥物是幫助大腦分泌Chemical,最終要歸於人堅強的意志力! 鼓勵有相關困擾的人立即尋求幫助(Counseling and Psychiatrist), 這條路並不好走,有“家人朋友的肯定與支持”會帶給有這方面困擾的人家被勇氣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2. 引用通告: 我的孩子有ADHD該不該吃藥?吃藥前,請先思考這些事情 | About Counseling

  3. 引用通告: About Counseling 文章整理 | About Counseling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