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我們想要回到什麼樣的世界?

住家附近的公園裡有一棵樹我一直很喜歡,每次散步時都會看看他、跟他打招呼,但其實我從來不知道他是什麼樹。幾天前經過時,突然看到樹上有幾顆櫻桃,才驚覺原來這是一棵野櫻桃樹。那天散步回家後,我上網研究野櫻桃樹的葉子形狀、花期、樹皮樹幹特徵,我一邊瀏覽網路上的照片,想著:過去走過這棵樹幾百遍,為什麼我都沒看見?

那生命中還有哪些東西就在我眼前,我也沒看見

而那天突然「看見」的經驗,似乎打開了我的某個開關──我想到前陣子讀的美國作家珍妮·奧德爾 (Jenny Odell)的著作《如何無所事事》(“How to Do Nothing”),書中提到她幾年前開始學習辨識鳥類,現在走在路上都聽得出來哪些鳥在叫。於是,我也開始使用辨識動植物的App (像是iNaturalist和Seek),每天散步時開始辨識樹木植物,仔細聆聽鳥叫,然後回家研究這些樹木與鳥類。

當這個「看見」的開關被打開後,我的生活突然變得很不一樣,我開始看見各種樹木──這棵是田槭、那幾棵是白楊樹、那一排都是刺槐,原來我公寓旁人行道上那幾棵樹是連香樹,旁邊還有銀杏樹…,哇,原來銀杏樹可以活三千年!

漸漸地,不同種類的樹木、植物、鳥類都開始出現在我眼前。一直以來,他們都在,只是我以前都無法「看見」。

以前無法看見,因為我總是快速走著、腦中想著要做的各種事情,二○二○年爆發的疫情,讓我開始練習慢下來,也讓我學習到:原來有些東西,要夠慢,才能看見。

有些東西,要夠慢,才看得見

在世界各國因為疫情封城、過著保持社交距離的生活一年多後,今年五月,病毒也蔓延進了台灣的社區。突然間,學校停課、大家開始在家工作,所有社交、旅遊、娛樂活動都被迫暫停,許多人感到焦慮、孤獨、憤怒、悲傷、恐懼…,我們經歷著各種失落與失去。

當我們感受到這些情緒時,我們正在跟全世界的人連結──過去一年多,世界各地的人都在經歷這些情緒、過著詭譎的疫情生活。在台灣的我們,現在也被迫停下來,而這樣慢下來的生活,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期間。

或許,這樣慢下來是個好機會,讓我們可以開始「看見」某些東西。

過去一年,我很喜歡聽 “How I Built This”這個訪談創業家的Podcast,主持人蓋伊‧拉茲 (Guy Raz)在疫情爆發後開啟一系列「復原力訪談」,和企業領導者聊如何應對疫情,其中好幾場訪談都讓我非常感動,讓我看見疫情中人與人間的互相照顧。

美國紐約市是疫情嚴重區域,而疫情爆發後,坐落於紐約曼哈頓的米其林三星級餐廳Eleven Madison Park的主廚兼創辦人丹尼爾·胡姆 (Daniel Humm),把他的餐廳變成疫情中的 “Soup kitchen”(食物供給所),他和團隊每天煮高達五千份餐點,免費提供給無家可歸者、年長者、醫護人員、以及任何需要的人。另外也位於紐約的甜點店Milk Bar,則是開始送餅乾蛋糕給辛勤的醫護人員。疫情爆發後,Airbnb也開始以免費或優惠價提供住宿給第一線醫護人員,讓這些無法回家(為了保護家人不回家)的醫護人員有住所。

名廚胡姆在訪談中說,疫情前他不斷追求讓餐廳更知名,而忘記了自己對食物的熱忱,疫情爆發後,讓他有機會反思如何使用他擁有的資源。在每天煮幾千份餐點時,他找回了對食物的熱忱、讓他理解到他更想創作出每個人都可以吃的食物食譜,而不是只服務某些客人。疫情過後,他要用不一樣的方式經營餐廳。

Airbnb創辦人兼執行長布萊恩・切斯基 (Brian Chesky)在另一場訪談中說,疫情爆發後,他們在短短幾周內失去百分之八十的營業額,當時也完全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而在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之下,他只能回到自己的核心價值。於是,他寫下自己的核心原則,並根據這些原則來做決策。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人的連結,這也是他當初創辦Airbnb的初衷,所以在需要裁員時,也想辦法根據核心原則──這位領導者寫了真摯的公開信解釋做出裁員決定的過程,並且讓被裁員的員工繼續保留一年的健康保險、也利用公司資源幫助他們求職。他說,一場危機幫助他回到了自己的核心價值,他會繼續用這樣的原則經營公司。

當一場危機洪流沖刷掉大部分的東西,就剩重要的東西留下。我看見,疫情危機能讓我們回到最重要的「人」身上──我們是人,我們需要彼此、需要互相照顧。

當畫布變空白了,我們可以重新開始創作

二○二○年疫情爆發後,我猜想許多人內心都渴望著:希望疫情趕快結束,可以回到過往正常的生活。

但是,你真的要回去疫情前那樣的生活嗎?那個生活是你要的嗎?疫情前的那個世界,是我們想要的世界嗎?

我知道,我不要。

我不要回去疫情前生活的方式──汲汲營營、忙碌、追求、看不見生命,我想要可以好好欣賞這個世界,用五官去感受生命;我要花時間與人連結、花時間和自己的創造力連結。

我也不想回到疫情前的那個世界──那個世界充滿了社會不公義、偏見與歧視,這場疫情清晰地將這些社會不平等映照出來,也將我們內心擁有的偏見與歧視赤裸裸的反照出來。

疫情掀起社會許多混亂,讓人很難受,但我想著: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我們清楚看見過去的我們是如何過生活、如何工作、如何維持某些荒謬的體制、如何讓自己的歧視和偏見把弱勢族群推到邊緣…。而當疫情把原有的社會打亂了,我們就有機會重新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社會──一個重視人、重視社會正義、重視照顧到每個人的社會。

所以我想邀請你,好好去感受疫情帶給你的情緒,去傾聽這些情緒在告訴你什麼,然後好好使用情緒帶來的能量做行動。如果你對某些議題感到憤怒,可以練習把謾罵轉化成實際的行動──讓憤怒這個力量驅動你去行動、去改變你想改變的東西。當你感到悲傷時,可以去探索這個悲傷在告訴你什麼事情對你重要?譬如你對於偏鄉孩童在疫情中無法好好學習感到悲傷,偏鄉教育議題或許是你的熱忱所在。這些情緒在幫助你看見內心熱忱,請善用這些情緒去做行動、去改變。

當你覺察到腦中冒出偏見時(譬如對台北萬華的偏見、對街友的偏見),這也是一個好機會,重新檢視內心的偏見和歧視。身為人,有偏見是很正常的,我們成長過程中從周遭的親人和媒體下載許多偏見和刻板印象,而現在我們有責任去檢視自己的偏見,開始做改變,不能讓這些偏見傷害到人。若你因為這場疫情經歷到被歧視,這也是一個好機會去思考:社會上有哪些族群在疫情前就長期受到壓迫與歧視?以前的你可能不了解被歧視的感受,而因為疫情你感受到了,那未來我們如何促進一個更平等尊重每一個人的社會?

疫情可能打亂了你本來的生活和工作、也打亂了這個社會,但這個本來的社會,是由過去的人、在當時的時空脈絡文化下建立的。而現在,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我們想要的社會,如同名廚胡姆在訪談中說:「畫布從來沒有這麼空白過啊!我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重新開始。」

這場疫情給予了我們一塊空白畫布,我們可以重新開始,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工作、和世界。

疫情後,你想要創造什麼樣的世界?

這一年來,我在聽知名主持人歐普拉的Podcast時,常聽到她問來賓:「疫情中,你學習到生命中可以不需要什麼?以及不能沒有什麼?」(What can you live without? What can’t you live without?)

最近的我,也不斷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讓自己好好去感受疫情帶來的衝擊和情緒,去傾聽每個情緒在告訴你什麼。危機帶來急迫性,讓我們面對死亡、人的脆弱、生命的短暫,讓我們能夠「看見」那些本來看不到的東西。

或許,我們不需要到其他國家旅遊才有新眼光,或許,我們需要的是停下來,而且還要停在同一個地方夠久,才能開始真正看見。請讓這場疫情幫助你去看見:你的生命中可以沒有什麼?不能沒有什麼?疫情過後,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想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在我寫這篇文章時,全世界已經有快四百萬人因為疫情身亡。如果我們很幸運可以繼續活著,請讓我們用不一樣的方式、用能尊敬那些逝去生命的方式,好好活著。


參考資料:


◎購買《尋找復原力》

博客來:http://bit.ly/2INcNGi
誠品:https://bit.ly/3g19APK
金石堂:http://bit.ly/2UHJJ5v  

疫情過後,我們想要回到什麼樣的世界? 有 “ 1 則留言 ”

  1. 引用通告: COVID-19 心理健康資源 (含講座影片) | About Counseling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