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展現最好的自己

過去這幾個月,我在網路上讀到好幾篇標題寫著「疫情帶出人類最糟糕的一面」的新聞報導:

三月,澳洲有一位女性在搶購衛生紙時,對著另一位爭搶衛生紙的人拔出刀子;美國一架民航機因為有一位乘客在咳嗽打噴嚏,讓其他民眾恐慌出現脫序行為,這架飛機最後臨時迫降,讓航空警察把這些行為失控的乘客帶下飛機。在倫敦,有一位新加坡的學生被路人毆打,攻擊他的人大吼:「不要把你的病毒帶來我的國家!」遠在印度洋上的留尼旺島,當渡輪停靠時,島上抗議者拿著石頭和垃圾丟那些下渡輪的民眾。以及,過去這幾個月美國發生的多起亞裔因為疫情被暴力攻擊的事件。

在台灣,疫情剛爆發的前幾個月,新聞也報導著各種搶購物資消畫面,以及,大家怪罪責罵海外回國的留學生或工作的人、責怪確診的敦睦艦隊軍官們…等等。

讀到這些新聞報導時,我覺察到內心第一時間冒出想要評價和指責人的衝動。但是,當我暫停反思後,我看到的這些行為底下,是內心劇烈的恐懼──這些人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內心很害怕呀!

當我們深陷恐懼,就會啟動防衛機制,就像套上了厚厚的盔甲,拿著盾牌和刀劍,開始互相攻擊。當恐懼掌控了我們,我們就開始責備、謾罵、攻擊人,把心中的恐懼宣洩傾倒在別人身上。

而當我理解這些行為底下是埋藏著恐懼時,就比較能帶著同理心去看待這些行為。當然,有同理心不表示我「贊同」這些行為,所有傷害人的行為都是不對的。但是,帶著同理心,讓我開始想著:當危機發生,每個人都深陷劇烈情緒中時,我們要如何展現最好的自己?

在那個空間中,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做回應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大衛(Susan David)博士在一場標題為「在危機中,如何展現最好的自己」演講中說:「現在,我們要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到內在的勇氣,然後用這個勇氣來做回應。」

從猶太大屠殺集中營中存活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曾經說過:「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個空間,在那個空間中,我們有力量能夠選擇如何回應,而我們的反應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疫情讓世界充滿混亂與失控,讓你有恐慌焦慮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如果你能夠覺察到這些想法,那麼,你和想法之間就多出了一點空間,你成為了觀察到想法的人、而不是你的想法。在那個空間中,你有力量做選擇要如何回應。

同樣的,疫情改變我們的生活和人生規劃,你擁有的每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情緒就是情緒,沒有對錯。而當你能夠成為觀察到情緒的人,你和情緒之間就多出了一點空間,同樣的,在那個空間裡,你有力量選擇如何回應。

當我們能夠成為觀察者,就能與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為之間拉出一點空間,在那個空間中,我們都有力量可以做選擇──自己要如何回應?

的確,疫情帶來許多恐懼,但不需要成為恐慌、憎恨、或是暴力攻擊事件。防疫讓人與人之間被迫拉開距離,但是不需要成為排擠或羞辱他人。而這一切都來自於你選擇如何做回應──我們都可以練習進入內心、讓自己擁有那個空間,然後用善良、關懷、勇氣來做回應。

在疫情中,看見社會上的不公義

當全世界一起經歷新冠病毒大流行時,在美國,還有第二個大流行病──就是累積了好幾百年的種族歧視和社會不公義,在這次疫情中更加清晰地被看見。截至七月的數據顯示,和白人因為冠狀病毒的死亡人數相比,黑人有高3.7倍的死亡率 (美國原住民高3.5倍、拉丁裔高2.5倍、亞裔高1.4倍)。

除了社會不公義所造成的資源差異外,美國黑人也長期遭受攸關生命危險的種族歧視。光是疫情爆發這段期間,美國就發生好幾起黑人被謀殺的新聞:黑人男性Ahmaud Arbery在路上慢跑時被白人父子當街射殺,黑人女性Breonna Taylor被便衣警察闖入家中被槍殺,以及五月底發生的喬治‧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事件──警察逮捕弗洛伊德後用膝蓋壓制在他脖子上長達九分鐘,期間弗洛伊德求救說「我無法呼吸」,最後死亡。

曾經在一個影片中聽到一位黑人母親分享,除了經歷一般家長要經歷的各種困境和挑戰外,她每天還要擔心孩子:今天是否能活著回來?美國非裔家長需要「教導」孩子怎麼樣才能繼續在這個世界上活著,像是當被警察攬下時,需要如何「合適地」回應才「可能」不會被槍殺。以及,幫孩子取名字時也要隱藏自己的文化,才能減少孩子因為名字就受到的不合理待遇和歧視。

來美國念書前,我在台灣從來沒有深刻感受過種族議題,但是來到美國後,我瞬間變成了「有色人種」(People of Color,泛指非白人的族群),我深刻感受到:我如何被對待、別人如何看待檢視我、我有哪些機會,許多都取決於我的膚色,而不是我真正是誰、有哪些能力。

當然,黑人在美國的處境,是我完全無法體會的,但是我可以試著去傾聽、理解、去檢視自己的偏見,並在能力範圍內去採取行動支持。

同樣的,台灣也有許多民族長期以來受到歧視與壓迫,像是原住民、外籍移工、新住民、LGBTQA+ (包含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族群)、身障者、遊民…等等,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傾聽和理解他們的經歷和所遭受到的不公義,以及非常重要的,去檢視自己內心的偏見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偏見,來自於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大人或社會灌輸給你的聲音、或是成長過程中的經驗,而我們必須要能夠去看見這些偏見

譬如,當我今天說「一閃一閃…」,你會接「亮晶晶」,因為我們從小都聽過小星星這首歌,「一閃一閃亮晶晶」這句話在我們腦中佔據了一個空間,不管這句話是否正確,它都深深烙印在我們腦中

同樣的,其他句子也可能深深烙印在你腦中,你可以試著接以下字詞,或是觀察當你看到這些詞時,腦中冒出什麼聲音?

  • 黑人…
  • 同性戀…
  • 遊民…
  • 外籍移工…
  • 台灣原住民…
  • 新住民…
  • 女人…

如果你願意,可以把腦中冒出的字詞寫下來。你可能發現腦中冒出這樣的句子:「黑人很窮很危險」、「同性戀是有問題的」、「遊民就是好吃懶惰、不去工作」…等等,如果你意識到這些句子,恭喜你,你覺察到了自己的「內隱偏見」(Implicit Biases)

就如同「一閃一閃亮晶晶」,這些句子在你腦中佔據了一個空間,成為你大腦不加思索直接冒出來的想法,甚至被你的大腦認定為是事實

但是「一閃一閃亮晶晶」這句話不會對人造成危害,而「黑人很窮很危險」、「同性戀是有問題的」這些句子則是會。這些偏見影響我們如何對待、壓迫、和傷害其他人──就像一位黑人在慢跑,這對白人父子覺得受到威脅,所以開了槍;或是當你的內隱偏見告訴你「同性戀有問題」,你就可能會去打壓他們該有的權利,像是婚姻、領養孩子等等。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接收了許多外在訊息,成為腦中的內隱偏見。而現在,我們都有責任去檢視自己大腦裝了哪些偏見,以及這些偏見對別人造成什麼傷害?

「我」(Me) +「我們」(We) =「我我們」(Mwe)

這次的新冠病毒世界大流行讓我理解到,不管你人在哪裡,全世界的人們是如何緊密的連結著。就像雖然台灣防疫做得很成功,但是只要世界疫情尚未趨緩,在台灣的人們還是無法出國、依舊被影響著。

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Dan Siegel)創建了「我我們」(Mwe)這個概念,我非常喜歡。他說:每個人各自是獨立的個體「我」(Me),但也相互連結成「我們」(We),如果能夠結合這兩個認同,把「我」(Me)和「我們」(We)加起來,就能成為「我我們」(Mwe)

當我們能夠用「我我們」的角度去過生活,就不會區分「自己」和「別人」,因為我是我,也是我們。於是,當我幫助你,就是在幫助我自己;當我愛護地球,也是在幫助我自己。「我」的概念並不只存在自己的身體裡,而是存在人群連結裡、存在這個地球上

疫情也教了我們,如果防疫要成功,就要從「我我們」的角度來生活。因為只想著「怎麼樣做對我最好」並沒有效用,我們需要想著的是「怎麼樣做可以保護到每一個人」,尤其是保護那些缺乏資源、更容易被感染的族群。我們願意待在家裡除了保護自己外,也是為了保護那些工作上必須出門在外的人、保護免疫力較脆弱、感染後較容易有併發症的族群。我們待在家裡,是為了降低他們被感染的機會。

同樣的,戴口罩也是一樣:除了保護我自己,我也在保護你,因為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無症狀帶原者,我自己沒事,但如果我傳染給你,你家裡可能有高齡的長輩、孕婦、或是本來就在跟疾病對抗的人,你可能無法承受這些人被感染的後果。或者,你被感染後可能會出現劇烈症況,你可能是家中主要經濟支柱,無法負擔被感染後的隔離不工作和醫藥費。我們不知道其他人正在經歷什麼、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所以戴口罩是為了保護我,也保護別人。

疫情凸顯了每個人擁有不同的資源和特權,這些資源可能差異非常大。最近我讀到一句很喜歡的話:「我們並不在同一艘船上──我們正在經歷同一場暴風雨,但是我們各自在各自的船上。」全世界都在經歷新冠狀病毒肺炎這場暴風雨,但是我們各自在不同船上──有人的船是豪華的渡輪、穩固又充滿資源,而有人在獨木舟上即將被風雨翻覆。

當你發現自己擁有許多資源,你可以在能力範圍內分享資源幫助人。因為,當我好好照顧你,我也是在照顧自己,這就是「我我們」

我不只是「我」,也是「我們」,願我們都可以用「我我們」的角度,來對待自己、他人、和這個地球。


參考資料:

  1. This pandemic risks bringing out the worst in humanity
  2. THE COLOR OF CORONAVIRUS: COVID-19 DEATHS BY RACE AND ETHNICITY IN THE U.S.
  3. Susan David (TED Talk): How to be your best self in a time of crisis
  4. Black Lives Matter 小補帖
  5. Dan Siegel: Me + We = Mwe

疫情相關文章:

  1. 在疫情中,傾聽內疚
  2. 在疫情中,學習失去的藝術
  3. 給每一位因為疫情而感到焦慮的你
  4. 在充滿焦慮的世界中,練習讓自己穩定下來
  5. 在混亂中,看見改變
  6. COVID-19 心理健康資源 (含講座影片)

購買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YLNA80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封面300dpi

 

 

在疫情中,展現最好的自己 有 “ 2 則留言 ”

  1. 引用通告: COVID-19 心理健康資源 (含講座影片) | About Counseling

  2. 引用通告: 在疫情壓力下,保有關係連結 | About Counseling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