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History Month──從理解別人,來看見自己

二月是美國「黑人歷史月」(Black History Month),所以想分享一些最近幫助我學習的資源。

2012年剛來到美國念諮商碩班時,當時的我非常無知、看不見種族議題,總覺得種族議題不關我的事、是美國人的事情。後來慢慢開始接觸這些議題,但抱持的心態是「因為我是諮商師,做這些是為了我的個案!」從事教職後,談論多元文化、檢視偏見是心理諮商研究所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閱讀越來越多資訊,但抱持的心態還是:「我是為了學生、為了培訓未來諮商師,所以需要做這些事情!」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Anti-racism (反種族歧視)工作是為了別人,直到2020年5月25日,我們一起目睹了黑人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壓頸致死,這個令人震懾、心碎、憤怒的事件,也把我心中長期以來的否認狀態敲碎。我開始用不一樣的眼光和角度去理解種族議題和「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 ),也因為否認狀態被擊碎了,我開始仔細檢視我內心擁有的偏見和歧視。

我理解到,做Anti-racism工作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藉由反思和檢視自己內心,我幫助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建立一個更平等和安全的社會。就如同美國黑人女作家Austin Channing Brown所寫:“The work of anti-racism is becoming a better human to other humans”(反種族歧視工作是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類、用更好的方式對待其他人類)。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偏見和歧視,這不代表「你是很糟的人」,這些偏見和歧視映照了我們成長在什麼樣的社會、我們是如何被社會化的 。在美國有著幾百年的蓄奴歷史、用非常殘暴的方式對待黑人、白人至上主義,還有廢奴隸制度後從1876年至1965年的種族隔離法案(1965年離現在一點都不久遠,在Caste這本書中,作者提到,當初德國納粹是參考美國壓迫殘害黑人和原住民的方式,來制定如何壓迫猶太人),讓許多人被社會化相信:白人比較優越,黑人是危險的、低劣的、貧困的、沒有能力的。

剛出生的小嬰兒是沒有偏見的,人類的本能是想要與他人連結,而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藉由吸收社會、家庭、學校傳遞給我們的訊息,我們下載了許多偏見和歧視,開始排斥某些族群。這個世界不僅充滿種族歧視和白人至上主義,還有異性戀主義、父權主義、個人至上主義、學歷至上主義…等等,我們內心會攜帶這些信念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重點是我們能夠去覺察和檢視這些信念,因為當我們沒有去檢視、或否認自己有這些偏見時,我們會做出傷害到其他人的行為、並且把這些偏見繼續傳給下一代。

看見特權 (Privileges)

最近我看了一系列影片叫做“Uncomfortable Conversations with a Black Man”(「和一位黑人男性展開困難對話」),主持人Emmanuel Acho在影片中找不同人談論種族歧視議題,並且回答許多網友詢問的問題。其中有一個網友說:「黑人都有黑人歷史月(Black History Month),白人也要有白人歷史月啊!」

聽到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就像是異性戀的人說:「為什麼同志可以有大遊行,我們也要有異性戀大遊行!」

在美國,每個月都是白人歷史月,因為這個國家就是以白人為基準所建立的,就像是這個社會也是以異性戀、順性別、身體健全者為基準所建構的。身為異性戀,我不需要擔心別人會怎麼看待我、或我有沒有權利結婚或扶養小孩;身為身體健全者,我到每個地方時都不需要擔心有沒有電梯、門能不能自動開啟、有沒有無障礙空間。

這些都是我的特權(Privileges) ──種族、膚色、性別、性傾向、國籍、語言、社經地位、身體是有否有障礙、原住民血統…等等,我們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特權,而當我們沒有覺察自己的特權時,就很容易忽視沒有特權的人的生命經驗,因為這個社會是為這些有特權的人所建立的。

對我來說,反種族歧視工作並不是只針對種族議題,而是個整體人類議題。過去,那些擁有許多特權和資源的人建構了這個社會、制定了這些規則,而現在,我們可以一同來反思:我們祖先建構的社會排擠了哪些人?哪些族群被推到了邊緣?然後,我們可以重新建立一個社會,包含到每一種族群、尤其是那些沒有擁有特權的人。

美國社工系教授Brené Brown說,Black Lives Matter (「黑人的命也是命」)是個重新回歸人性(Re-Humanize)的運動,因為美國是建構在壓迫殘害黑人、將黑人去人性化(de-humanize)、視為次等人類而加以施虐而建立的國家。支持Black Lives Matter,是讓我們重新反思這個社會過去是如何建構、檢視自己內心的偏見,然後幫助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類,也幫助這個社會變得更平等。

不用完美,只要願意學習就好

在教研究所的課堂中,談論種族議題總是非常困難,許多學生都會非常焦慮、很怕自己會說錯話、做出冒犯別人的行為、然後被別人標籤為種族歧視者。而我常常告訴學生,我們每個人內心都多少攜帶著種族歧視偏見,會有這些偏見非常正常,因為我們活在一個種族歧視社會。我們要做的是走進內心,去檢視和看見這些信念。當我們只想把這些偏見推開、不去理會,這些偏見就會用各種形式展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都不用完美,只要願意學習、檢視、和不斷反思自己就好。所以,我想分享過去這一個多月內幫助我學習的書籍、Podcast、和影片,分享給大家,邀請大家一起學習、檢視、與反思。

【書籍】

  • I am still here by Austin Channing Brown (作者分享自己從小的成長經歷,描述在美國當一位黑人女性是什麼感覺,非常好看)
  • My grandmother’s hands by Resmaa Menakem (作者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這本書從身體和神經系統角度,講解種族歧視和創傷是如何世代相傳,超級推薦!)

【我的待讀書單】

  • Uncomfortable Conversations with a Black Man by Emmanuel Acho
  • Caste by Isabel Wilkerson

【Podcast】

Brene Brown最近有好幾個訪談都跟anti-racism/diversity/inclusion有關,都非常推薦:

我所受訓的Internal Family System社群,也有許多IFS治療師在談論種族歧視議題

【影片】

  • Uncomfortable Conversations With A Black Man 系列影片 (因為聽了Brené Brown的Podcast後開始看這一系列影片,非常敬佩主持人Emmanuel Acho拍攝這些影片和不同人對話,談論這些非常真實、讓人不舒服的種族議題。)
  • Francesca Marguerite Maximé: 最近也很常看Francesca Marguerite Maximé的影片,她是一位融入身體導向、parts work、mindfulness來談anti-racism work的治療師,可以點進去她的Youtube找你有興趣的種族議題影片。

以上是我過去這一兩個月帶給我許多學習的資源,也歡迎大家分享更多資源~

Black History Month──從理解別人,來看見自己 有 “ 1 則留言 ”

  1. 老师
    很冒昧的打扰你
    我是妤娴,来自马来西亚。
    目前是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热线义工督导,本身从2005年开始离开商界,成为一名社工 – 主要协助被家暴、性侵害的当事人。我服务的机构,有两间24小时的庇护所。
    慢慢的 – 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马来西亚的中文圈子,不知何时开始,开始有话语权 – 很多类似的课题,亦会找到我。
    其实,我很心虚,越有话语权的时候,越心虚。
    一次期望可以好好的上一个关于创伤知情 或创伤辅导的课程
    我有想要在马来西亚完成的梦想 – 因此更希望自己能有足够的专业能力 支撑这样的梦想,
    最近几个月一直在网上找课程 – 看看有没有适合的。
    被带到这里 看了很多您的文章
    想了好久,终于决定写这篇文章给你。
    也是因为马来西亚的资源真的很少 – 今年我已经47了,也不想再等了。
    厚脸皮冒昧的,写了一个这样的短文给您。
    虽然机会或许不大,不问就没有机会了 😛
    如果可能,我是否可以和老师通一个邮件呢。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