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會自殺?──痛苦時,我們更需要與人連結

今年六月初,美國知名時尚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以及知名主廚、節目主持人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在相隔幾天內分別自殺了。而在絲蓓以及波登自殺的這個禮拜,美國總共還有另外八百六十五人自殺身亡。

「為什麼他會這麼做?」一個人自殺後,身旁的親人和朋友常常問這個問題。到底是為什麼,人會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尤其是絲蓓和波登,這兩位擁有成功事業與高知名度的人,為什麼他們會自殺?為什麼他們已經達到了如此高的成就,卻不想再活下去?

當自殺的是那些人生看起來光鮮亮麗、功成名就、開朗積極的人時,常常會讓人們非常訝異──這些人看起來好像過得很快樂、擁有一切,你可能從來沒有想過他們會有自殺念頭,甚至嘗試自殺。

身為一位心理治療師,我的工作讓我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那一面: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內在世界裡的情緒和聲音──這些外表常常看不出來的東西──決定了一個人到底過得如何、是否快樂。在諮商室中,我看到那些外在光鮮亮麗的個案們,也痛苦地被內心的情緒和聲音折磨著。這些聲音告訴他們:「你永遠都不夠好」、「如果你沒有成功,就沒有價值」、「沒有人在乎你」。憂鬱、焦慮、羞愧、覺得自己沒價值、以及巨大的孤寂感,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

從治療個案中我也理解到,一個人如何面對處理自己的內心世界,比起贏得多少成就和財富,還要重要多了。

想自殺,並不完全是「自己的問題」

許多人在聽到自殺時,第一個想到的是憂鬱症。當讀到絲蓓和波登自殺的消息時,我心中冒出的第一個想法也是:「他們有憂鬱症嗎?」

的確,憂鬱症與自殺傾向之間的關聯性已經被許多人重視,每當有自殺新聞時,媒體就會開始挖掘這個人有沒有任何心理疾病,想要為自殺的原因下定論。但是,如果我們完全把自殺歸咎於「心理疾病」時,就好像是在說:這個人會自殺就是因為他有精神疾病、他的大腦有問題。這樣使用「疾病觀點」來看待自殺,就強調了一個人會自殺是因為「他自己的問題」

在絲蓓與波登自殺的那個禮拜,美國疾病管理與預防局發表了一份報告,當中的數據顯示,在自殺身亡的人有超過一半其實並沒有任何精神疾病的診斷、也沒有顯現出自殺前的警訊;也就是說,一個人會自殺有時候是非常突然、無法預期的。

如果我們一直強調自殺是因為個人問題,就會忽視了另一個對人影響重大的因素──這個人正在經歷些什麼?感情問題、婚姻破裂、經歷重大失去、藥物酒癮、身體健康出問題、財務困境、失業、貧困、或是因為工作和家庭所帶來的各種壓力…這些社會環境因素都被顯示和自殺有關聯。但是,當一個人在經歷這些時,不但常常得不到周遭人的支持與關心,還可能會被評價、被指責、甚至被貼上「有問題」的標籤。

請正視那些你不願面對的不幸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隔壁搬來一戶人家,是一位單親媽媽獨力撫養兩個孩子,你得知這位媽媽一年前因為家暴和前夫離婚,而且她的哥哥幾個月前自殺了,聽到這些,你會想要多和她認識互動,還是會想警告孩子「她們家有問題,不要跟那兩個小孩玩」?

我們常常會把自己和正在經歷掙扎的人區隔開來,我們告訴自己: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這些事情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被診斷有心理疾病、遭遇家暴、被性侵害、童年被虐待、自殺、受到暴力攻擊、離婚、遭到背叛、因為天災人禍親人死亡、失業、被債務困擾、犯罪坐牢──這些都是「別人」才會經歷的事情。

區隔自己和別人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我們尋找事情發生的原因,像是指責性侵受害者「都是因為她自己不檢點才會被性侵」、認為八仙塵暴的受害者「都是因為自己愛玩才會被燒傷」。找到歸咎的原因後,我們就可以相信會發生這些事情都是他們的錯;因為,如果不這樣區隔自己和別人,就等於承認這些殘忍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也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樣的事實太讓人焦慮和恐懼,所以我們努力尋找可以譴責人的原因。

但是,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有可能會經歷上述所提到的那些困境。事實上,我們就是自己口中的「別人」,我們以為別人才會發生的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如果我們可以理解:會經歷這些痛苦和不幸都是身為人的一部分,不管你我都一樣。那麼,或許我們就可以放下指責,選擇去陪伴、和別人的痛苦待在一起。

與人連結,才能與痛苦共存

我們每天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內心正在承受某些痛苦──心碎、哀悼、悲傷、憂鬱、焦慮、羞愧、孤寂,而這些從外表都看不出來。許多正在經歷內心痛苦的人也不敢說,因為怕說出來後被人指責、覺得丟臉或羞愧。

尤其在台灣,許多人成長過程裡一路都被要求要成功、要贏過別人、不容許失敗。但是,在這個為了獲得勝利而不斷把別人踩下去的過程中,人與人連結的機會也就消失了──如果你心中想的都是「我要比你好、我要贏過你」,那麼你怎麼可能真正去傾聽、去看見另一個人呢?

自殺的人並不是想死,而是想讓痛苦停止。對於想自殺的人,他們的內心世界承受著劇烈的痛楚,那些無助、絕望、覺得自己受困住了的強烈情緒壓迫著他們。但是,如果人與人之間可以有多一點連結,如果能夠有人陪伴他們一起分擔這些痛苦,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當一個內心正在經歷掙扎的人有個空間可以讓情緒舒展開來,當身旁有人願意真正聆聽他們的傷痛、恐懼、憤怒、內疚與羞愧,當一個人真實地感受到被接納與被看見…或許,那些原以為無法承擔的痛苦重量就會變得輕一點,心中巨大的孤寂感也會變得小一點;或許,繼續活著就會變得容易一些。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的學歷和成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要件,但是再多的財富和成就,都無法讓你豁免於人生中的各種不幸;擁有了外在的一切,也不保證可以帶來內在的平靜與快樂

比起教孩子要成功勝利,我們更需要教孩子如何與人連結:讓自己願意去感受情緒,去傾聽別人、以及和別人的痛苦情緒待在一起。一個人過得如何,最終還是要回到如何處理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人與人之間有真誠的連結──聆聽人與被聆聽、理解人與被理解,接納人與被接納──擁有這些,內心的重擔就會變得輕一些,你就有辦法開始面對處理那些痛楚和情緒

當我們把自殺歸咎為個人問題時,就忽略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幫助到正在經歷痛苦的人──提供那份最重要的,人與人間的陪伴和關懷。人是群體的動物,我們都需要與人連結:在經歷困境與痛苦時,我們需要別人的陪伴;而有人在經歷痛楚時,我們也可以成為幫助他的那個人。

*本文刊登在《人本教育札記》2018年7月號


*留佩萱新書上市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YLNA80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封面300dpi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19/8/29 (8/23開始預購)

 

 

《童年會傷人》

123
出版社: 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 2017/7/10

讀書共和國:https://goo.gl/aKs1B1

 


參考資料:

  1. 美國疾病管理與預防局所發表的報告 “CDC report: Suicide rates rising across the U.S.
  2. Suicide as Sickness?
  3. Why people kill themselves. It’s not depression.
  4. Suicidal People Don’t Want To Die, They Just Want The Pain To Stop
  5. BAD NEWS IN THREES: KATE SPADE, ANTHONY BOURDAIN, AND THE CDC SUICIDE REPOR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